第十九屆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弘法利生講經法會在普濟禪寺舉行
遵循佛教叢林開大座傳統迎請智瀚法師
智瀚法師在迎請中步入講堂
智瀚法師在講座前拈香禮佛
智瀚法師作《無常的世界 永恒的信仰》佛學專題講座
講座圓滿全體起立回向
2023年11月13日下午,以自在人生 慈悲情懷為主題的第十九屆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主體活動之一的弘法利生講經法會在普濟禪寺大齋堂舉行。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副教務長智瀚法師為與會大眾作了《無常的世界 永恒的信仰》的佛學專題講座。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智宗法師出席,佛協會本部、全山各寺院僧眾、來山護法居士隨喜參加,聆聽法語、普沐教澤。
講座伊始,智瀚法師略述了題目之來由。他說,這個世界在變,信仰就是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讓我們能夠心有所向,始終不迷茫的一個存在。
智瀚法師以四個問題為導向給大家講授了宗教徒如何安心立命。首先以人生是需要意義的開篇,討論人為什么需要信仰。我們自出生起就面對來自死亡的脅迫,向死而生自然是需要獲得一個穩定的意義來源作為支撐。宗教的超越性正好給每個生命體提供了突破生存局限的意義,使我們不再受世界遷流變化的左右。
法師再由古代中國人如何看待世界和自己引申出中國人的三套信仰體系:巫、祝、宗,分析了中國人是以巫(與天雙向溝通)、祝(單線祈禱)、宗(揣測天意)祭祀的方式來與天相合獲得穩定的生存意義,深入淺出的點出了佛教未傳入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獲得意義的。
法師以佛傳故事引出佛教如何看待世界和自己,闡釋四圣諦超越死亡困苦的方法。借由苦性不自在性,分析煩惱源頭來自自他的分別。他指出,我們若想以涅槃寂靜的狀態不受業所擾,就須把以前身基于心中的自他分別,虛假的我的概念洗掉,讓五蘊成為它本身,不再有一個單獨自我,無我一呈現則自然解脫。
最后,法師以朝代為主線從東漢、兩晉、南北朝至隋唐,介紹佛教傳入至佛玄階段,再到宗派林立,佛教是如何繼承和創新,進一步豐富中國人的信仰。繼承方面主要有禪修及感應與巫對應,佛事儀軌與祝、宗相對應。創新的部分則是佛教的因果、空性、佛性、凈土。
智瀚法師以風趣幽默的語言藝術,旁征博引層層遞進,把精深博廣的佛法要義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回味無窮。講經現場座無虛席,莊嚴隆重。四眾弟子法喜充滿,深受利益。至此,本屆觀音文化節弘法利生講經法會取得圓滿成功。(文圖/普陀山佛教協會)